闽西深山斜背茶,带动村民致富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一头大象-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

闽西深山斜背茶,带动村民致富

近日,在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老寨村的斜背茶制茶基地里,工人们正忙着炒茶、包装。“今年的新茶已经采完,现在正在忙着做茶呢,我们还在为即将到来的第六届斜背茶茶王赛做准备。”江山斜背茶协会副会长、老寨村茶农陈永标笑道。

龙岩斜背茶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时移世易,斜背茶如今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。

△江山镇斜背茶茶场。温连光摄

守护数百年

龙岩斜背茶原属传统炒青绿茶,以其条索灰绿带黄、汤色黄绿、叶底嫩黄绿亮而别具一格。其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、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。

据1993年出版的《龙岩市志》记载,有野生茶分布境内,福建名茶之一斜背茶,产于江山斜背村,始于明末。斜背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列入福建十大名茶之一,是新罗区唯一入选《中国茶经》“地产名茶名录”的优质高山精品名茶。2008年,斜背茶和铁观音等一同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。

斜背茶以产地命名,原先主要种植在江山镇的斜背村,上世纪70年代,斜背村拆分成了现在的新寨村和老寨村。后来,斜背茶种植逐渐发展到相邻的背洋、梅溪、山头等村,其加工后的茶叶统称为斜背茶。如今,斜背茶主要产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新罗区江山镇新寨、老寨、背洋等村。这些位于梅花山腹地的村子,生态、水质等条件在龙岩当地都属一流,造就了斜背茶优良的品质。

出身于种茶世家的陈永标,对斜背茶有着忘不了的记忆。

“从我记事起,村里人平常喝的就是斜背茶。村里有10多棵两三百年的老茶树,因为茶叶产量较少,从老茶树采的茶,只有春节或有重要客人来了才能喝上一泡。”陈永标说,改革开放初期,长辈们就开始大量种植斜背茶,它也成了当时唯一的经济作物,不少村民靠它换回生活必需品。

也怕山路远

然而,在上世纪90年代,斜背茶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
陈永标清楚地记得,当时正是铁观音声名大噪之时,斜背茶的价格却几乎没动。“当时,斜背茶的市场价每公斤50元,和其他茶的价格差距很大。”

当地茶农也想提高价格,却被来收茶的茶商泼了一盆冷水:“看看你们的包装、工艺,茶好喝却不好看,现在不比以前,怎么能卖得上高价?”

卖不上好价钱,大家也就没了种植积极性。“山上很多茶园无人管理,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。不少老茶园,杂草、灌木丛生,一些老茶树甚至枯死。每到采茶季节,茶农为了采点茶自己喝,要拿着柴刀一路劈杂草,才能进到茶园里。”回想起当年场景,陈永标唏嘘不已。

“由于茶山疏于管理,导致斜背茶产量较低,一亩才能产出2.5公斤左右的干茶,最重要的是茶的品质受到了很大影响。”陈永标说,由于斜背茶一直采用人工采摘、人工炒制的制作工艺,工作量大,看不到效益,村里种茶做茶的人也越来越少,“那时候全村种茶的规模缩减到了仅数百亩”。

老茶开新花

近年来,如何复兴斜背茶,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,成了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。

“2010年以来,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抓对斜背茶茶苗的繁育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,并对斜背茶种植给予一定补贴,提高大家的种植积极性。”江山镇副镇长谢琴连说,该镇农技站还成立生产技术指导组,驻扎到重点产茶村及企业,指导茶农及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、规范化栽培、标准化生产,推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。

“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,斜背茶品种得到改良。同时,我们坚持生态采茶、制茶的传统,采用人工除草、人工采茶,茶叶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。”陈永标说,如今斜背茶每亩可摘干茶达到17.5公斤,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还被列入龙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江山镇还制定了《龙岩斜背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》。此外,江山镇建立了1个斜背茶苗木繁育基地,新建2000亩标准化茶园,扶持5个斜背茶加工龙头企业,推进斜背茶产业向区域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专业化发展。

与以前茶农们单打独斗不同,如今,新寨、老寨、背洋、山头、梅溪等村联合成立斜背茶专业合作社,105名茶农携近1500亩茶园入伙,采取统一收购、统一加工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的形式,申请注册“龙岩斜背茶”商标,闯出了一定的知名度。

规模和产量上去了,品牌推广也没落下。“从2016年起,镇里连续举办了四届茶王赛,有效提高了斜背茶的知名度,更激发了当地茶农的种茶制茶热情。”陈永标说,镇里出台相关政策,将斜背茶产业作为激励性扶贫项目,引导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,平均每户可增收近万元。

2019年,龙岩斜背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。如今,斜背茶平均价格在320元/公斤以上,全镇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,年产量达6万公斤,年产值超过800万元。

江山镇镇长张翩翩说,下一步,镇里将以发展生态茶叶观光园为平台,以弘扬茶文化为支点,打造茶业旅游示范区,延伸茶叶产业链。

来源:福建日报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